陳寅恪簡介(王靜安紀念碑是誰寫的)
- 编辑:十冬臘月網 - 67陳寅恪簡介(王靜安紀念碑是誰寫的)
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陳寅恪簡介,以及對應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內容導航:- 提出“獨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,這一理念國學大師是哪個人?
- 陳寅格是誰
- 北大國學導師陳寅恪怎麽讀?
- 陳寅恪 簡介300字
- 王靜安紀念碑是誰寫的
- 著名現代文學家陳寅恪簡介 陳寅恪怎麽死的
Q1:提出“獨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,這一理念國學大師是哪個人?
是陳寅恪先生提出來的,出自《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》。
陳寅恪先生簡介
江西修水人。曆史學家。青年時期曾多次出國求學。先後到過日本、瑞士、德、法、美等國深造。具有運用多國文字語言的能力。對中國曆史有精深的造詣。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。1930年後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。抗戰爆發後,隨清華大學遷往長沙、昆明,後到香港大學任教。太平洋戰爭爆發,香港被日軍占領後,日方人員曾慕名對其進行利誘和饋贈,遭到拒絕,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氣節。1945年赴英國倫敦治療眼疾,由於手術失敗,雙目失明。1946年回到清華大學,參加要求民主、反對內戰的鬥爭,並在北京高校教授支援學生運動的呼籲書上簽名,拒絕領取美援的麵粉。解放後,任中山大學教授,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,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,全國政協常委。
陳寅恪是我國著名史學家,在唐詩研究方麵也造詣頗深,而尤專於元白。
對元白《新樂府》,陳寅恪認為,“樂天所作,尤勝於元。”“元白新樂府之作,乃以古昔采詩觀風之傳統理論為抽象之鵠的,而以唐代杜甫即事命題之樂府為其具體之楷模。徽之之作,似尚無模擬《詩經》之跡象,至於樂天之新樂府,則已標明法三百篇。”陳寅恪聯係詩歌體裁的發展,認為白居易所創之三三七詩體,是改進當時民間流行的歌謠而成。這種成就與陳子昂、李白改良齊梁之詩的功績雖不相同,但“其價值及影響,或更較為高遠。”關於《長恨歌》與《長恨歌傳》,陳寅恪認為,它們並不是通常所認為的“序文與本詩之關係”,而是一個不可分離的共同體,“是一種融古文詩什為一體的新興文體”,“其優點在於便於創作,其特征尤在具備眾體。”
在方法論上,陳寅恪提出了“以詩證史”的研究方法。對白居易的五十篇新樂府,他聯係唐代曆史,從整體結構上進行分析。認為五十篇依順序分別記述了唐代自創業至元和時之事。其中《七德舞》以下四篇為一組,冠於其首,包含有“陳述祖宗垂戒子孫之意”;《鵶九劍》“乃總括前此四十八篇之作”,《采詩》“乃標明其於樂府所寄之理想。”此二首為一組,置於其末,“皆所以結束全作,而與首篇收首尾回環救應之效者也。”此外,他還提出一種“比較之研究”法,即就同一性質、題目的作品,考證其作成的年代,“於同中求異,異中求同”。他對白居易《琵琶行》的研究就是通過比較元稹的《琵琶歌》來展開的。
參考文獻:
劉建業 主編.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.北京:北京燕山出版社.1997.第1321頁.
王洪 田軍 主編.唐詩百科大辭典.北京:光明日報出版社.1990.第669-670頁.